河南省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,于中国中东部、黄河中下游,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,故称河南。界于北纬31°23'-36°22',东经110°21'-116°39'之间,东接安徽、山东,北界河北、山西,西连陕西,南临湖北,呈望北向南、承东启西之势。远古时期,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,森林茂密,野象众多,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,这就是象形字“豫”的根源,也是河南简称“豫”的由来。《尚书·禹贡》将天下分为“九州”,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,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,故有“中原”、“中州”之称。河南省会在郑州市。
河南地理位置优越,古时即为驿道、漕运必经之地,商贾云集之所。今天,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,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。全省总面积16.7万平方公里,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,占全国总面积的1.73%。地势西高东低,北、西、南三面由太行山、伏牛山、桐柏山、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;中、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;西南部为南阳盆地。平原和盆地、山地、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.7%、26.6%、17.7%。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,海拔2413.8米;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,仅23.2米。2007年,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,人均耕地1.21亩。
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,河南省的地理位置非常一般。
虽然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,河南的户籍人口数量位居全国首位,但是河南的人均GDP并不高,大量的河南人都到了东南沿海城市发展。河南成为人口输出大省,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,东南沿海省份的发展速度较快,河南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省份,在发展潜力上肯定比不上东南沿海的诸多省份。
虽然现在河南的地理位置优势并不明显,但是在古代的时候,河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,古代的“华夏”“中原”都是指的河南地区。
在古代农耕社会,哪一块土地的平原面积广大,哪一块土地的经济就比较发达。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,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,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重要的产粮省份。生产粮食多的地方,人口数量也就比较多,人口数量多的地区,兵源数量也比较多,因此古代的中原王朝都十分的重视河南的地位。
河南在古代属于豫州,在尧、舜、禹统治时期,华夏文明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南。大禹建立夏朝后,夏朝的统治核心也在河南地区,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就发现在河南的洛阳。
商朝建立之后,商朝的统治者曾经多次迁都,迁都的位置大多都在山东和河南地区。而在周朝统治中期,东周的建立者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,周朝建国800年,定都在河南洛阳的时间长达500年。
东汉末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,将都城重新迁到洛阳,洛阳成为了曹魏的都城。司马炎篡位之后,继续定都在洛阳,洛阳第二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。隋朝建国之初定都在长安,后来又迁都到了洛阳,洛阳第三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。
唐朝建立之后,洛阳成为了长安的陪都,甚至一度取代长安成为都城。宋朝建立之后,赵匡胤定都在汴梁城,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。同时赵匡胤还将应天府、河南府、大名府作为陪都。其中河南府在河南洛阳一带,应天府在河南商丘一带。
北宋时期河南地区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,同时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。不过在北宋王朝灭亡后,北方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,河南地区的重要性逐渐的下降。
到了元明清时期,河南地区的中心地位逐渐被新崛起的地区取代,南方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,而北方开始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,洛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,最终成为一座普通的历史名城。其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都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。在北宋灭亡之前,河南地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面,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统治重心。
而在元明清之后,河南地区的重要性逐渐下降,在沿海城市发达的今天,河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已经不复存在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