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周口的。原来的彩礼并不重。
看到了这个话题,不免忆起许多往事。
彩礼也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。五十年代,一对银镯子,四个银戒指;
六十年代基本沒有彩礼,歪好买两块花布就算了;
七十年代,两身灯芯绒料子,有条件的送个收音机;
八十年代,三转一响:自行车,手表,缝纫机和收音机;
九十年代,三金开始流行:金耳坠,金镯子,后来升级成金项链。
二零零年以来,彩礼开始更实惠,真接与金钱挂钩:六仟六,一顺百顺;
玖仟玫,往上走;
壹万壹,万里挑一,娶个贤妻;壹万捌,一路发;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彩礼是步步升级:什么叁万叁,不简单,陆万陆,捌万捌,玖万玖……说实话,这也是攀比出怪事,有些人总想高人一等,总觉得出手阔气就会让人另眼相看。很多彩礼并不是女方索取,而是你强我胜一万两万的涨起来的。
谁家闺女彩礼收得多,就显得特有面子。谁家闺女彩礼少,走路都抬不起头来。因此,形成了一些歪风邪气。
不过,很多人家的彩礼并不属于女方父母,而是给女儿备了嫁妆,做了压箱钱。
如我们邻居,给儿媳妇儿押了贰拾万,结婚后,全部交给了公婆。所以,彩礼行当水深水混水无底。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