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提问,题主所说的“河南大平原”指的应该是豫东平原吧,地理老师可没教过我有“河南大平原”这么一说哟,相关资料也不存在这个地理名词。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相信很多人都知道,河南简称“豫”,豫东平原指的就是河南东部的平原,它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黄淮海平原(华北平原)的组成部分,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平原,基本上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山脉东缘、南近大别山北麓、北面和东面直抵省界,总面积约占河南省面积(16.7万平方公里)的45%,为7.515万平方公里。
受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等的影响,人们通常将河南省划分为豫东、豫西、豫南、豫北和豫中五地区,而题中的豫东平原主要包括了开封、商丘、周口三个地级市的全部以及郑州、许昌、漯河、驻马店、信阳等城市的部分区域。
豫东平原的形成大约始于白垩纪,基本形成于新第三纪时期,它是伴随着中心区域地块沉降,而西部(伏牛山脉)和南部(大别山脉)地块相对的上升而形成的。豫东平原除了西部和南部属于缓坡地带海拔略高以外,绝大部分海拔均在100米以内,甚至有的地方海拔不足40米,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属于最“平”的平原之一。
在分析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这方面,我们通常会引入两个关键的“作用力”,即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(如构造运动)和地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(如流水侵蚀),而华北平原虽然主要是黄河、海河、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,且黄河由于流域面积广阔且历史上水量丰富,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缔造者,但这并不能将全部功劳算在河流的冲击作用上,而地球的构造作用意义同样重大,二者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如今我国人口最为稠密、工农业最为发达的华北平原。
作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,豫东平原既是我国优质小麦、玉米等农作物和大蒜、大葱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,而且在通许县到柘城县方圆4900平方公里的地下还埋藏了一条巨大的“乌龙”,这个命名为“通柘煤田”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相当于平顶山煤田的3倍,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煤田。
如果你生活在华北大平原上,那么在若干年以前,你所在的地方其实是海洋。
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,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,它是一个典型的河流冲积型平原,海拔基本都在100米以下,被地质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平坦的平原。
在这片面积辽阔土壤肥沃的大平原上生活着至少4亿人口,这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发展区,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,都位于或有大片的土地位于华北大平原上。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则必须要感谢黄河,淮河,海河等河流,因为正是它们将原本是海洋的地方塑造出了华北大平原,这也是华北平原为什么又被叫做黄淮海平原的原因。
那么华北平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,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根据地质学考古发现,华北平原在中生代(2.5亿~6600万年前)为隆起区,只有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,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,华北平原北方和西部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,燕山和太行山得以形成,部分地区则地壳下陷,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,太行山再次抬升,东部地区继续下陷,从新生代开始的2000万年中,华北平原所在的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,平原地貌开始形成,其塑造者就是从西部奔流而来的河流。
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,华北平原也经历了数次沧海桑田般的变化,这里的断陷盆地刚形成时基本都是海洋,但是河流的泥沙填充作用渐渐淤平了它们,使得华北平原地上的黄土层非常厚,有的地方黄土层的厚度都超过了1000米。
华北平原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,是世界上面积第10大平原,全部为厚厚的黄土所覆盖,而且非常平整,其主要塑造者就是黄河,在现阶段黄河仍然每年携带大约16亿吨泥沙入海,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,在我国有记载的2000余年历史中,黄河曾经经历过1000多次决口,26次大改道,黄河为什么频繁的决口和改道呢?正是因为黄河泥沙含量大,流经的地方都会抬高河床,河床越抬越高就容易决口和改道,这是由于水往低处流的原因,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黄河的泥沙才淤平了华北平原上较低的地方,使得这里坦荡如砥,一望无垠。
离河南最近的海,从图上距离测量,河南北面离渤海最近的地方在河南濮阳市台前县乌坝镇内,距离渤海约286公里。
河南东面离黄海最近的地方在河南永城市条河镇内,距离黄海约249公里。
河南东南面距离东海最短距离约500多公里。
因此,从图上距离看,距离河南最近的海为黄海。河南离黄海最近的城市为连云港。
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,古时候称中原,属于内陆省份,不与大海接攘,所以说,河南四周都没有大海,但是河南有黄河,所以说,古代朝代多在河南附近建都,历史上有一部中国史,半部河南史之说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