属于
南阳,古称宛,河南省辖地级市,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,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。与湖北省、陕西省接壤,因地处伏牛山以南,汉水之北而得名。历史上,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。南阳地处北纬32°17′-33°48′,东经110°58′-113°49′,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,为三面环山、南部开口的盆地。[5]
南阳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、4个开发区、11个县(市)。总面积26509 km²,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
南阳春秋时是吕、申两国地,后被楚文王所灭,先设宛邑,因地名宛而得名,楚悼王时期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南阳盆地设置宛郡,楚以此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。宛之名,即自此而始。我们知道,范蠡就是“宛郡三户(今河南淅川)人”。 宛,反映了“盆地”的地貌特征,其义 “四方高中央下”,符合南阳西、北、东三面环山,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。而“南阳”这个地名,最早并不在现今的南阳,而在今天的豫北焦作、修武一带,以太行以南,河水(黄河)以北而得名。《史记》:“三十三年(前270)……魏入南阳以和。”《集解》徐广曰:“河内修武,古曰南阳。杜预云在晋州山南河北,故曰南阳。秦破芒卯军,斩首十五万,魏入南阳以和。”这个“魏入南阳以和”的“南阳”就是太行、河水之间的魏国“南阳”。而今天的南阳始为“南阳”之名则是《史记》记载的:“三十五年(前272),佐韩、魏、楚伐燕。初置南阳郡。”《水经注》载:“(淯水)又南迳宛城东。其城,故申伯之都,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,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,伐楚取郢,即以此地为南阳郡,改县曰宛。”那么,这个“南阳”地名的来源又是什么呢?《正义》云:今邓州也。前已属秦,秦置南阳郡,在汉水之北。《释名》云: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,故以为名焉。张衡《南都赋》云:陪京之南,居汉之阳。《元和郡县图志·山南道二》载:“秦昭襄王取韩地,置南阳郡,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,故曰南阳。”以上记载,虽文字不尽相同,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。“中国之南”中的中国为“中原”或“国中”,“南山之南”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。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,即“水北为阳,水南为阴”,“山南为阳,山北为阴”。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,又居伏牛山之南,具有方位“阳”性的双重特征。所以,秦置的南阳郡是在战国楚宛郡的基础上沿袭而来的,而隆中位于不属南阳郡的汉水南岸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