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河南省简称“豫”我就想到象棋,既而想到肘子的言论:象棋起源于印度,因为古代中国没有大象。
具体说河南,周朝之前,处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气候还是很温暖的,河流纵横,森林茂密,这时候不仅是大象,现今只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鳄鱼、犀牛都很常见。
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,曾经出土了大量的象骨和象牙制品,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个象坑,里面有一头完整的大象骸骨,旁边有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。著名的妇好墓中还出土了玉象工艺品和象牙杯。这说明商朝时期,河南大象数量还很多,也印证了先秦古文献中“殷人服象”的记载。
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,黄河流域不再适合大象生存,于是河南地区大象逐渐减少了。例如三国时期,身处吴越的孙权送给北方的曹操一头大象,曹操会像宝贝一样看待。这说明当时的河南大象极其罕见了。
罕见并不代表没有。到了宋朝时期,史书中河南地区还偶见野象出没。
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编撰的《文献通考》之《物异考·毛虫之异》中记载:
太祖建隆三年五月,有象至黄州黄陂县,匿林木中,食民苗稼,又至安、复、襄、唐州践民田,颇为患。遣使捕之。明年十二月,於邓州南阳县获之,献其齿革。 (乾德)五年有象自至京师(群臣表贺,以为巨兽由远方而来,国家当抚有海南之兆也。未几,广南平)。
建隆三年(962年)五月,在黄陂县(今天武汉黄陂区)出现了野象,肆虐安州、复州(今仙桃)、襄州(今襄阳)、唐州(今河南唐河)等地。到了第二年十二月,人们才在河南南阳县将其捕获。这头大象在河南湖北交界的地方生活了一年半,说明这时候野象是可以在河南生存的。
乾德五年(967年),开封地区又出现了野象的踪迹。
在之后,河南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野生大象了。
某著名公知此前抛出无稽言论,说象棋绝对不可能是中国发明的,理由是中国古代没有大象。
实际上,以前的中国南北方有很多的大象,福建地区直到南宋晚期,还有大量象群。
整体上来说,大象需要温暖湿润,食物充足的地方生存,未必一定是热带地区,国内的大象如今仅残存在云南边缘,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其他地方大象消失,而非迁走了。
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之中,有许多关于大象的传说,这些说法并非没有依据,因为从目前新时期时代的考古遗迹来看,那时的黄河流域生存着大量的大象。
目前已发现亚洲象分布最北的记录,是河北阳原县,当地出土了众多亚洲象的遗骨与象牙,由此可见,上古时期的中国,从南到北都有大象的分布,一点都不稀奇。
大约一万年前,人类文明对于自然的影响力还很薄弱,当时黄河流域的温度也要比现在温暖不少,华北到处都分布着亚热带丛林,众多的森林与湖泊沼泽,很利于大象生存。
殷商时期,黄河流域到处都是大象,河南殷墟不仅出土了象牙与象骨,还有众多关于商朝人养象、驯象、猎象的记载,商朝出兵东夷时,更是出动过象兵,商朝的象牙工艺也很发达。
说起北方的大象,可能很多人就会直接想到河南的简称“豫”,这里是上古时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分布区,也是北方大象的密集生活区。
豫字意为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,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,商朝的墓葬之中,出土象牙制品与各种殉葬的大象遗骨,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
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,对于自然的开发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,栖息地与食物骤减的象群开始向南方人烟稀少的地方撤退,北方的大象,逐渐因为无法生存而消失了。
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,黄河流域气候开始突然变冷,而此时北方大象基本已消失,最北的大象分布地已南退到了淮河流域,山东与河南,野生象群已极其罕见。
从先秦晚期,直到五代时期,秦岭淮河一线算是大象生活的北界,偶尔越过此线往北的大象也要季节性迁徙,难以越冬,而四川盆地的大象,一直存在到了唐朝晚期。
比起黄河流域,那时的长江流域人烟稀少森林众多,而且气候更加温暖湿润,因此象群非常众多,曹冲称象故事里的大象,就来自于当时的东吴。
浙江衢州县志记载,吴越宝正六年,当地有野象群出没毁坏农田,因此当地民众围猎大象,而当时闽越国对外的主要商品与贡品之一,就是本地出产的象牙。
大约11世纪中期,我国开始进入一个小冰期,北宋政和元年,整个太湖都被冻住,加上当时南方人口骤增,长江流域的野生大象也逐渐走向消失,继续向南撤退。
元明清时期,北方早就没了大象,长江流域也罕见记载,而福建与岭南等地,却经常出现野象泛滥成灾的记录,人们为了保护财产与生命,时常组织大规模围猎。
清朝时期,广东与广西仍旧有许多的大象,直到晚清道光年间,广东西部与广西大部的野象才彻底失去踪迹,至此,野生大象在国内仅仅残存于云南的零星地区。
大象在我国历史上分布广泛,种群数量众多,但如今却仅残喘于云南一隅,并不可能完全是气候原因影响,更多的还是因为人类的活动,导致了其他地方大象的消失。
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大象,并不是向南方迁移了,而是在本地消失了,云南等地的大象原本就在那里,并非从外地迁徙而来,它们是唯一的幸存种群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