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河南知道内容详情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2025-09-05 14 51kk

豫剧起源于哪个朝代?是哪个民族的艺术形式?

前言

豫剧作为最大的地方剧种,由于目前缺乏历史考证资料,它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,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。

但可以知道的是,这一剧种的前身属于河南梆子,关于河南梆子最早的记载是在乾隆十年(公元1745年)编修的《杞县志》。这一资料表明,河南梆子的出现应该早于这一时期,必须说明的是豫剧从河南梆子真正演变为成熟的剧种,是一个动态、长期的过程。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

豫剧起源的三种说法

说法一

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的民间传说。这种说法的证据来源于《清稗类钞.戏剧》中记载的“土梆戏”一词。但对河南梆子戏的历史研究都表明,其源于工农大众的民间艺术流传,这也表明豫剧是河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。

祝肇年先生所著的《中国戏曲》中也提出,“豫剧‘可能是在当地民间戏曲基础上,接受了秦腔、蒲州梆子的影响而形成的,时间大约是在清代,也行更早一些’。”
韩德英先生也曾在公开表示:“中国戏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,任何一种戏曲,不管它的发展历史如何变化曲折复杂,但是它的起点都是从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开始的。作为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豫剧也不例外”。

说法二

豫剧起源于秦腔、山陕梆子。

王镇南先生也曾在《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》一文中说过,梆子戏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戏,虽有多种,但根源却只有一个,都是从秦腔衍变而来。

他又提出,中华文明大多都是沿着黄河两岸流域自西向东发展起来的,梆子戏也不例外。因此,可以推测秦腔到了河南地区,就演变成了豫剧。这种观点表明豫剧可能来源于秦腔。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

说法三

豫剧起源于“弦索”。“弦索”是一种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特有戏曲声腔。这一观点认为豫剧是由弦索戏直接演变而来。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

笔者的话

豫剧的起源必然是长期演变的过程,很难只有一个戏曲来源因素,但这种特有的戏曲形式最早出现于河南地区是毋庸置疑的。

豫剧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,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中,始终占据了一席之地,这样也表明豫剧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。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

对于豫剧的发展与现状,笔者想表达的是,豫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。

目前戏曲界最受追捧的当属京剧,豫剧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冲击,相对于大众而言,豫剧可能带了一些“low”的气息,优秀的豫剧演员也越来越少,丑角更是无人问津,豫剧的忠实粉丝也大都是年老或者地属农村的观众。这些因素都阻碍着豫剧的发展。

但随着自媒体的发展,豫剧这一地方剧种又迎来了一线生机,自媒体中也已经出现了许多豫剧的内容,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

不孬的老家就是豫剧的主要受众地区,今天可以答这个关于豫剧的问题,也深感荣幸。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豫剧,喜欢并且关注它,不要让这一珍贵剧种最后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。

关注我,不孬带你读出自我

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河南,盛行于河南。一种说法是说豫剧是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中生长起来的。这一观点最早见于《清稗类钞·戏剧》“土梆戏”条说:“土梆戏者,汴人相沿之戏曲也。”认为豫剧是在其他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,吸收其他戏曲艺术成果而成长发展起来的。

另一种说法是豫剧源于秦腔, 持这种说法的有两个人物,他们是王镇南和冯纪汉.王镇南认为:“梆子戏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戏,虽有多种,根源却只有一个,很清楚都是从秦腔衍变而来。”冯纪汉所言较有代表性:“豫剧源出于秦腔。明末清初之际,秦腔传入河南,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,吸收了当时河南普遍流行的清戏、啰戏等古老剧种的精华,逐渐发展起来。到了乾隆初年,以开封为中心,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剧种。”

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豫剧起源于弦索. 清代李调元在《剧话》中说:“女儿腔亦名弦索腔,俗名河南调。”该说认为豫剧是由弦索直接演变而来,形成于明代,发展于清代。

河南省有55个少数民族,全省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.78%,除汉族外,有回族、蒙古族、满族、土家族、壮族、维吾尔族、苗族等55个少数民族,占全省总人口的1.22%。

河南省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,有少数民族人口147.7万人,在全国未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省份中居第一位,其中回族122万人,居全国第三位。全省少数民族分布于各县(市、区),呈大分散、小聚居特征。所以豫剧具体属于哪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已很难查证,如果非要说是哪个民族,只能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。

豫剧朝阳沟中的朝阳沟是河南那个市、县?

朝阳沟名叫曹家湾,隶属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。这个名子来源于河南曲剧《卷席筒》的故事,至今村里还保留着“曹家大院”遗址,“苍娃”的典故也是到处流传。原来这曹村人都姓曹,后来由于“苍娃”之兄、洛阳知府曹保山犯了大罪,为免株连,全村族人连夜更姓为“赵”,大概取韵相同,以示不敢忘本吧!一九七八年一曲《朝阳沟》红遍全国,曹家沟从此正式更名为朝阳沟

  • 评论列表 (0条)

 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