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单拱石拱桥是西晋洛阳的旅人桥。
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《中国石拱桥》中说:“《水经注》里提到的‘旅人桥’,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,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”。茅以升先生大概是认为《水经注》原文有歧义。《水经注》说,旅人桥在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十一月初(是阴历,安公历计算是12月)开工,“至四月末止”。中间并没有“明年”的字样。所以有两种可能:一,“太康三年十一月”是多了一个“十”字,实际是太康三年一月动工,当年四月完工;二,“太康三年十一月”没有多字,是后面漏字,则实际是太康三年一月动工,太康四年四月完工。所以茅以升先生采用了第一种看法,但为了谨慎起见,用了“大约”二字。
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的卷十六谷水条说:其水又东,左合七里涧。晋《后略》曰: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,伐京师,轻进,为洛军所乘,大败于鹿苑,人相登蹑,死于堑中及七里涧,涧为之满。即是涧也。涧有石梁,即旅人桥也。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,知杨氏荣不保终,思欲遁迹林乡,隐沦妄死,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,骏后寻亡矣。《搜神记》曰:太康末,京、洛始为折杨之歌,有兵革辛苦之辞。骏后被诛,太后幽死,折杨之应也。凡是数桥,皆累石为之,亦高壮矣,制作甚佳,虽以时往损功,而不废行旅。朱超石《与兄书》云:桥去洛阳宫六七里,悉用大石,下圆以通水,可受大舫过也。题其上云: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,日用七万五千人,至四月末止。此桥经破落,复更修补,今无复文字。
《偃师县志》等记载:旅人桥,建在晋代京师(今洛阳)建春门东七里的七里涧上。始建于晋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十一月,至次年四月建成,日用工7.5万人,距今已有1700多年。《偃师县志》采用的是第二种看法。
梁思成也采用第二种看法,他在《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》中说:至于券桥(石拱桥)之产生,文献与实物,俱无佐证,是否受外来影响,尚待考证。我们所知道关于券桥最初的记载,有《水经注·谷水》条:其水又东,左合七里涧。涧有石梁,即旅人桥。桥去洛阳宫六七里,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,题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十一月初就功。由文义上看来,其为券桥,殆少疑义,且后世纪录券桥文字中所常用“几孔”字样,并未见到,所以或许也是一座单孔券桥。后世常见的多孔券桥,其重量须分布于立在河心的墩子上,即今日所谓金刚墙。
中国古代使用石拱主要开始于陵墓,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周朝末年的韩君墓,墓门上有石拱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