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鱼头酒“的来历,有四种说法。
第一种,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为,大宴群臣,酒席当中大臣伊尹为表心意,献上鱼头形陶器所盛佳酿一坛,朗声颂祝道:“鱼头佳酿,与王共享!愿王疆域无边,愿王身康体健!”遂将佳酿与王及众同僚分享,满朝喜不自胜与之同同庆王登基大喜。鱼头酒又荣誉之说。
第二种,鱼头酒的另一意思;长史。
唐初,李渊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串通一气诽谤李世民,满朝文武都很为秦王李世民不平,可这是他们兄弟间的事,别人也不好多嘴。程咬金想了一个妙计,让人做了一碗鱼汤,做好后他亲自端给李世民,李世民拿开汤碗上的盖后,看到里面只有一个鱼头和一个鱼尾,却没有鱼身,非常疑惑,说“这鱼去了鱼身还有什么吃头?”一旁的程咬金乘机说:“主公还不明白?不吃掉这一头一尾,你怎能享受到这鱼身?”李世民听闻此话,猛然醒悟,由此下定决心:要独享其身,就不能再顾头尾。故事流传于民间,就演绎成今天的鱼头酒的风俗。
第三种,认为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。
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,边关急报契丹、北汉合兵入侵,宰相范质派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太尉赵匡胤统率禁军北征抗敌。正月初三行军至京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,因天色已晚安营扎寨休息。晚间,厨师端上来一条油煎鲤鱼 放在饭桌上,鱼头正对赵匡胤。他们正谈论着这次北征,谋划着对策。赵普看到酒桌上的油煎鲤鱼头正对赵匡胤,便机敏地说道:”吉兆呀、吉兆!鲤鱼跳龙门,鱼头先行,这次出征元帅一定能旗开得胜,杀敌有余(鱼),请让我先敬元帅三杯!“后来,赵匡胤兵不血刃,夺取后周政权,建立了宋王朝。这种喝酒方式流传到民间,逐渐演变成所谓的”鱼头酒“了。
第四种,吴士友陪同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,在一偏僻小镇吃酒,店小二端上一盘鱼 随便朝桌上一放,鱼头正对康熙。康熙一见,勃然大怒,认为很不吉利,因为鱼身酷似箭身的形状,箭头呈三角尖像鱼头,箭尾又两叉开,像鱼尾。现在鱼头正对着他,就好像箭头正对着他。吴士友一见康熙发怒,忙按住他的肩膀说:”我测个<鱼>字,诸位请看,它是刀字头,田字腰,火字尾。田,泛指种地的百姓,四点火,是打铁的手艺人,这刀嘛,多系领兵打仗的将官。酒桌上凡鱼头所指之人,将来必成大业。小乙(康熙代名)今日被鱼头所指,定是大吉,来来来,我先饮三杯,以示祝贺....."。一场祸事就这样被吴士友化解了。
从此,这个故事流行开来,凡酒桌上鱼头所对之人,被认为是幸运之人,定要先喝鱼头酒。
安徽鱼头酒是聚餐或吃大席时常遇到事情,这是一般宴席进行一半,这时宴席就上来一道全鱼菜,这道菜有可能是红烧也有可能是清蒸,当这鱼菜上来以后,参与聚餐的人就把这道鱼的头转到本桌席的最被大家尊重的老者,让这老者举怀喝一杯酒,这就是所谓的鱼头酒
鱼头酒是一种风俗习惯,鱼头所指之人,一定要先喝鱼头酒。喝鱼头酒一般是两杯,两怀亮底后,就可带头动筷吃鱼了。有的人不能喝酒,却又被鱼头所指,可以用筷夹片菜叶盖上鱼眼,这叫“一概(盖)不论”,随便大伙咋喝吧。
在虞城、砀山饮酒,所坐的位置非常讲究,一般冲门而坐都是主客或贵客,那么鱼盘往桌上放的时候,鱼头自然而然地要对着这个方向。
有时为了凑热闹,把鱼肚皮所指处,定为“心腹之人”,脊背方向是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。看来,全桌都不是外人,干脆,共同举杯吧!
鱼头酒还有另一层意思:指长史。其源来于隋朝末年,李渊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串通一气诽谤李世民,满朝文武大臣都想劝李世民除去这两个祸害,可谁也不敢轻易开口,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弟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