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河南头条内容详情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2025-06-08 5 51kk

河南省的历史?

河南,史称中原,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元以前中国 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。 洛阳(十五朝古都)、开封(七朝古都)、安阳(夏商古都)、以及郑州(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)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。 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 历史文化名城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词的发展简史

  1. 唐代: 词的开端及发展时期

  2. 北宋: 词的发展高峰
  3. 南宋:词发展的又高峰

    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唐代:词的开端及发展时期

1、民间词(敦煌曲子词) :词的开端阶段

2、文人词的开端:相传盛唐李白的《菩萨蛮》及《忆秦娥》

3、文人词的发展:中唐张志和(《渔歌子》: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,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)、刘禹锡、白居易(《江南好》)等人的词

4、文人词的成熟: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

温庭筠的《忆江南》(梳妆罢, 独倚望江楼。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,肠断白蘋洲)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北宋:词的发展高峰(四个时期)

1、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,欧阳修等为代表,词的体制与题材,与《花间集》相近,清丽闲雅。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,伤感时序的愁情。

2、柳永时期:开创宋慢词时代,雅俗共赏。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,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,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,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。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,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,有“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”的声誉。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,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、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,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。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3、苏轼时期豪放词风,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。高举创新的旗帜,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,开拓词的内容,提高词的意境,开创了-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。苏轼“以诗为词” ,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,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,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。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,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,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,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。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4、周邦彦时期: 婉约词风。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“集大成”的词人,他的词精于词法,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,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。周邦彦精于音律,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,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、含蓄,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。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南宋:词发展的又高峰

1、婉约女词人李清照:如《声声慢》(寻寻觅觅)《如梦令》(昨夜雨疏风骤) (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)《醉花阴》(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消金兽)

2、辛弃疾的词: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《永遇乐。京口北固亭怀古》(千古江山)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》( 楚天千里清秋)

3、姜夔的词: 婉约派词的代表,雅词的典范,(二十四桥明月夜,波心荡,泠月无声)

五代时期,词已有了崛起的苗头,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呢?

词原名曲子词,即歌词,词是后起的名字。它后来还称为诗余、乐府、长短句等等。源于隋,发展于唐,盛于宋。敦煌曲子词中有一些便是盛唐时期的作品,《忆秦娥》便是李白作的词。

晚唐五代,文人尝试作词,文人词得到了长足发展,如以温庭筠韦庄等人为首的花间派,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。其中冯延巳所表现的士大夫的忧生之情,李煜亡国后所抒写的强烈沉痛的故国之思与宽广的人生感慨,均已改变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。

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词,都是小令,它们常用于酒楼歌馆,为侑觞的歌词。词的内容,不外乎闺情宫怨,别恨离愁,或赋咏四季景物。文句简短明白,词意一看就知,自然用不到再加题目。

此时因为时代的原因,词的意味感情都是偏消极的,但却能读出其中的意象美。

比如李煜写的一首词,名《菩萨蛮》:

花明月暗笼轻雾,

今宵好向郎边去。

划袜步香阶,手提金缕鞋。

画堂南畔见,

一向偎人颤。

奴为出来难,教郎恣意怜。

再到他的千古绝唱《虞美人》:

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

小楼昨夜又东风,

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
问君能有几多愁,

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宋词发展三阶段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,晏殊、张先、晏几道、欧阳修等人承袭“花间”余绪,为由唐入宋的过渡;第二个阶段,柳永、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、赵令畤、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,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;第三个阶段,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,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。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,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;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,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。

到了南宋,一方面“渐于字句间凝炼求工”(冯煦《蒿庵词话》),朝着雅俗化的方向发展;另一方面继续与民间抒情“小调”相融合,蜕变为曲。

宋代以后,词体虽未消亡殆尽,但词的发展确实到了尾声。

  • 评论列表 (0条)

 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