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作为我们的“母亲河”从1900年后却不像母亲了。从1900年起由于黄河引发的洪水达到8次。
(一)1900年秋天,发生过8600立方/秒。
(二)1935年5510立方米/秒。
(三)1943年5060立方米/秒。
(四)1964年5660立方米/秒。
(五)1966年5510立方米/秒。
(六)1967年5510立方米/秒。
(七)1981年5600立方米/秒,还原流量是7070立方米/秒。
(八)2008年黄河与其合流时会发生4000立方米/秒。
黄河途径青海,四川。甘肃,宁夏,内蒙古。山西,陕西。河南,山东流入黄海!河南的下游是山东。想把洪水用来抗旱的人。是猪脑子,异想天开。洪水经过的地方一马平川。房倒屋塌。你什么庄稼需要用洪水来灌溉。老话说。《洪水凶如猛兽!洪水流过的庄稼地!泥沙沉淀,就把你的庄家给你覆盖完了。一旦洪水经过,就是沟满河平!洪水经过的地方,人们为什么想一切办法!抗洪抢险。洪水如一匹脱缰的野马。一头凶猛的野兽。水火无情。《这个水指的就是洪水。火是指山林大火。一般的情况下是控制不住的。》提这个问题的人,思想不纯,是不是想拿河南的这次洪水灾害,开玩笑,真是伤口上撒盐。脑子进水得货提的这个问题!:[灵光一闪]
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,它牵扯到一个如何变废为宝,除害兴利,跨流域综合治理,平衡水量调度的大课题,且早已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这样的水利工程,名字叫蓄洪区和蓄洪水库。
理论上好理解,把降雨量大形成洪水期大量多余的水量储存起来,等到枯水干旱期去灌溉农田调节缺水,或是将水通过渠道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地方。
这有一个工程选址和工程规模大小的问题。工程设计本着发挥的效益大,投资少的原则。
一是要建在比较高的地方,能最大规模的控制灌溉面积。
二是工程规模,就是这个蓄洪区或者蓄洪水库有多大,能蓄多少水,小的规模蓄水几千万立方米,大的几十上百亿立方米。建小了,灌溉不了多少地,建太大,几十年上百年也不来一次大洪水,浪费投资,它是按洪水发生的概率,也就是重现期,是25年,50年一遇,还是100年的一遇的标准来设计。
同时考虑到该工程自身也有一个安全渡汛,不会被超量洪水淹没溃坝造成二次灾害的问题。
考虑到上述问题,一般不可能修建单一功能的水利工程,像三峡水库,葛洲坝水利工程,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,刘家峡水库,龙羊峡水库,四川白鹤滩水电站工程,这些工程都是综合的,多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,它们兼顾,蓄水,蓄洪防洪,发电,灌溉,改善航运通道等多项功能。洪水来了,可以将一部分洪水拦蓄在水库里,减轻下游河道的压力,等到枯水期将蓄水放出,补充下游缺水的地方灌溉。像这次郑州被大雨所淹,离他不远的上游小浪底肯定是发挥了一些拦洪作用,使郑州上游洪水下泄减少,否则危害更严重,想想旧社会花园口黄河堤决口,淹没了几十个县,几十万人受灾,那是不可想象的。
黄河发大水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,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,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。如果黄河发大水,往往会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,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。因此,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黄河发大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预兆,代表着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。
当然,现代科学已经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,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。因此,在面对自然灾害时,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应对,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性,避免过度恐慌和迷信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