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因为处在战争的最前线,各方势力犬牙交错,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,所以河南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对于河南来说最大的两场灾祸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和1942河南大饥荒,既是天灾也是人祸,数百万人死于其中。
首先说说花园口决堤。当时国民党刚刚打完台儿庄战役,还没缓过劲,日本人的30多万大军就已经包抄过来。在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嫡系将领桂永清、黄杰不听号令,不战而逃,致使国民党军队局势大坏,为了避免数十万精锐被歼灭的命运,蒋介石决定以水代兵,扒开黄河大堤以阻挡日本军队。
国民政府在决堤前没有疏散百姓,在之后也没有任何救灾措施,仅河南地区就有140万余家民宅、800余万亩耕地被毁,33万人死于水灾,数百万人流离失所,一片人间炼狱。
再看看1942河南大饥荒。1942年罕见旱灾、蝗灾席卷河南,农业大范围减产40%。灾情爆发后当地官员欺上瞒下,谎报灾情范围,救灾不利。国民政府下发的两亿元救灾款也被各级官员上下其手侵吞一空。再加上河南地处抗日前线,为了养活国民党的将近100万部队,地方官员不顾灾情强征军粮、压榨百姓,吃完家中仅有的存粮后民众大批死亡。
当时整个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,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。因为当时河南地处抗战前线,民众死亡人数统计很有问题。怕遭到处罚,河南省政府上报统计的死亡人数有19万人;而国民政府专员张光嗣统计的是150万人;欧美国家记者的报道中普遍认为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。
河南在抗战中可能是损失最大的省份。
根据国民政府的调查, 战时全国各省市的难民和流离的人口数多达9500万人,而河南同胞居全国之首, 人数达1450万人, 占河南省人口总数的44%。等于说河南人口的44%都成为了战争难民。
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的1935年,河南人口为3500万,而到1944年只有2471万,下降了30%。
认为伊拉克和阿富汗很惨?和抗战时期的河南比较起来他们是天堂,要知道2002年萨达姆倒台时,伊拉克人口是2558万,到2011年伊拉克人口是3432万!
郑州地区遭到敌机频繁轰炸后, 大量同胞涌向车站向外逃离成为难民, 《新华日报》对于当吋的情景这样叙述:
河南全省111个县中有109个县沦陷过,贡献兵员数量却仅次四川,排名全国第二。
而且河南大部地区都是拉锯战,真正是千里赤地,仅仅1942年一年就饿死300万人。
河南在抗战之前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很落后,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地位也比今天高得多,但经过抗战的摧残,一半人口外逃,给河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。
河南地处中原,自古以农耕为主,所以饿不死撑不住。目前的发展情况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对比大城市肯定是不行的,但整体发展情况也是很不错的。有好吃的,好喝的,好玩的,衣食住行方便快捷,外出旅游经商也非常便捷。希望以后发展的更好。
还可以,我们那又没山,平原地带。交通肯定是好的。
生活就是面食为主。
穷,这个问的有点没水平,那个省,县,不是有穷有富。
总得来说,我们还是中上水平的。
人好不好,这个很难说,如人饮水,冷暧自知。
河南比起南方来说空气肯定不如南方,比起北方来说空气还是好很多的了哈哈~比如说焦作,南阳这些地方都是比较不错!但是你们南方人来这边吃饭的话估计吃不惯,建议想吃小吃的话可以去开封。
答:河南在外省的口碑有好的方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好的有河南人勤劳勇敢,团结,干事干净利索,英雄模范多,大公无私等方面。
不好也有,有的说河南人贫穷落后,小偷小摸的多,河南人爱喝酒打架,河南人爱拉帮结派等。我想这些都是对河南的偏见,没来过河南。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,欢迎批评指教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