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尽红笺相思意”出自胡慧盈的作品《百字令微情书》
这篇作品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中文电子杂志社“不尽红笺相思意——微情书大赛“一等奖作品,它以精妙的文笔,工整的排比,文字呈现菱形排列,引无数网友感动流泪,竞相模仿。据作者介绍这首微情书的内容源于真实的故事。
诗歌原文
见
惊艳
目流连
再难思迁
踌躇欲向前
只恐天上人间
悲欢喜怒一线牵
循环往复恨此心坚
花开花落转眼已三年
天人合一处垂首对漪涟
思或淡情未移口三缄
燕去燕归沧海桑田
倘注定有分无缘
亦感蒙赐初面
纵此生不见
平安惟愿
若得闲
仍念
歉
红笺著意写,不尽相思意。
欧阳修 《千秋岁》
出自宋朝欧阳修《千秋岁》
罗衫满袖,尽是忆伊泪。残妆粉,馀香被。手把金尊酒,未饮先如醉。但向道,厌厌成病皆因你。离思迢迢远,一似长江水。去不断,来无际。红笺著意写,不尽相思意。为个甚,相思只在心儿里。
红笺著意写,不尽相思意。为个甚,相思只在心儿里。
—— 欧阳修《千秋岁·罗衫满袖》
诗句意思
红笺著意写,不尽相思意。为个甚,相思只在心儿里。
诗句作者: 欧阳修

欧阳修(1007─1072)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修幼年丧父,家贫力学。天圣八年(1030)进士及第,为西京(今河南洛阳)留守推官。在西京三年,与钱惟演、梅尧臣、苏舜钦等诗酒唱和,遂以文章名天下。景祐元年(1034)召试学士院,授宣德郎。三年,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,贬夷陵(今湖北宜昌)县令。庆历中,以右正言知制诰,参与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等推行的「新政」。
在我的老家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,有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,这里出土的七音阶骨笛,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乐曲;出土的契刻符号,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5000多年;出土的一种以稻米、蜂蜜和水果混合发酵而成的酒精饮料,是世界上最早的酒。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。
酒精带来的微醺的感觉是让人畅快的。很多素日里沉默寡言的人,若干酒入腹之后,能够敞开心扉,醉舞经阁半卷书,坐进说天阔。
冬日里的小酒能够让人驱寒取暖,被感温馨。不论是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的温馨,还是“大寒须遣酒争豪”的豪情,都是美酒的温度。
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里是这样写冬日的酒的:“炉子一生,电灯一点,棉门帘一挂上,在屋里住着,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。尤其会使得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,而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。天色老是灰沉沉的,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,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,一踏进屋里,就觉得一团春气,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,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。若是喜欢吃吃酒、烧烧羊肉锅的人,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;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,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,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的水蒸温气。”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而且温暖。
酒助诗情。很多的经典名诗都是豪饮之下写就的。诗仙李白同时也可谓之酒仙,很多的名篇佳句都是“斗酒恣欢谑”之作,“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”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愿醒”。
适度饮酒能够带动气氛,但是过度饮酒确是有害健康的。不仅会让你当晚吐酒有碍观瞻,次日身体也有宿醉感受十分痛苦。在中国,酒桌上劝酒的画面想必大家是司空见惯了。酒桌上酒量的大小往往等同于你的诚意和胆量,古时有“酒壮人胆”一说,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详,由此可见,这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了。酒桌上喝酒这件事,我认为要有自知之明,不能在不知深浅的情况下就猛喝,也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能喝酒而喝。
酒桌文化在中国是避免不了的,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。对于喝酒这件事上,是因人而异的,有的人就是天生好酒量,有的人就是喝上一小口都会晕。因此不能强求,对于自己也要有自知之明,同时对酒更多的应该是用来品鉴、享受,而不是作为“诚意和胆量”的象征。
评论列表 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