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纠正,是六七十年代农民外出乞讨需要介绍信,77年以后不再需要大队公社开介绍信了。那时候所有人不管因私因公外出,都需要持介绍信,不然被集中起来进行教育,然后遣返原籍。
其次说明,六七十年代青黄不接时期外出乞讨,不是河南省的特例,全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都是如此。基本上,能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,有足够的粮食能接续到新粮食成熟的地方,在全国只有十个以内的省级行政单位。当然每个省的不同地区,每个地区的不同县都不一样,即使一个村内也不是所有农民都要外出要饭。
第三,禁止人员流动的计划经济时代,所有人外出都需要介绍信,不然没地方住宿吃饭,两个特殊时期除外。这两个特殊时期,一个是六零年大饥荒,全国铁路取消买票;另一个是文革红卫兵大串联,红卫兵凭集体介绍信和学生证,免火车票免费住宿。
不过,外出讨饭的农民,是不需要地方住宿的,一般都会在野外自己找地方住,讨到饭就有得吃,讨不到就挨饿。
第四,特殊的深层次的历史背景,就是农业和工业的剪刀差,即农民饿着肚子支援国家建设,支援工业化。
当时,我国因为工业技术几乎没有,只能依靠出口部分农产品,换来工业设备技术,建一些重工业的工厂。这样的状况持续的时间长了些,是由于西方世界不承认新中国,抗美援朝后制裁中国,后来中苏关系破裂,而导致的。
我记得小时候(八几年的时候)要饭真的多,不是讨钱的,口音就是北方的老头老太(本人贵州)我猜:可能是1942年河南,山东,安徽等地大旱灾,逃荒后回不去的人,也可能是1958年的三年饥荒逃荒的……
评论列表 (0条)